教出禮貌好小孩


作者:李佩芬  出處:親子天下23期  100.5.月份


 


公共場合,孩子高聲喧譁,媽媽用更大的嗓音斥責小孩「安靜」;朋友送孩子書,孩子當面說:「我最討厭看這種書了!」禮貌小孩人人愛,但如何因應孩子不同發展階段,培養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?


 


五年級教室窗邊,張媽媽正跟兒子講話。孩子的班上同學好奇湊過來,但出口第一句話卻是「你是誰啊」。連個「請問」都不加的冰塊族,「直接了當」的問候語讓她頓時三條黑線。

台北市某國中教師,發現班上女學生上課偷看課外書,於是走到旁邊輕輕拍了拍學生的手肘暗示把書收起來。沒想到她的反應竟是站起來大聲嗆道:「碰什麼碰!你以為我跟你很熟喔?」一句話帶著十根刺的刺蝟族,讓老師大嘆師道尊嚴不再。

家族聚餐場合,害羞小孩總沒在第一時間向長輩問安。面對僵局,大人口頭禪往往是:「叫人啊!小孩子不能這麼沒禮貌!」平常家裡只有爸媽的小孩,突然間得面對眾多伯叔姑嬸,恨不得身上有一件哈利波特的隱形斗篷,悄悄消失。

《親子天下》透過網路進行的「禮貌指數調查」發現,若以一百分為滿分,受訪網友卻為小孩和青少年的禮貌指數,打了五十九分的不及格分數;成人的禮貌指數也僅低空掠過,得了六十一分。

「禮貌災難」不僅是家庭學校的「小困擾」,也是社會檢視公德心與文明的「大指標」。

去年暑假,宜蘭蘭陽博物館在正式營運前,免費招待民眾參觀。沒想到,館方原本採開放、情境式的展出設計,在國人公德心與禮貌素養不足的「蹂躪」下,慘不忍睹:人氣很高的乞丐蠟像被人用麥克筆塗鴉、古玩展品被偷、池塘明明寫著「禁止跨越」,葉子卻被摘了一半;更別提很多孩子把博物館當遊樂場,不僅在展示區裡追逐、還用腳跺地板,家長卻完全不管。訪客缺乏公共場合應有文明素養的結果,迫使蘭陽博物館在開館前,閉館五天修復,還得加派工作人員,提醒民眾重視最基本的參觀禮貌。

現代小孩為何沒禮貌?
「家長都太放任了,總認為沒什麼跟孩子好計較的,但教養和計較是不同的事,」一位網友觀察親子公共場所的親子團互動,有感而發。

觀察小孩為何不夠有禮貌,與家庭結構組成產生變化,媒體的惡性示範,以及當前過於單向、宣導式的品格教育,都有關係。

少子化浪潮席捲下,小家庭成為主流,每個孩子在家庭受到的關注與寵愛遠高於過去。再加上小家庭都會化的緊湊生活,少了親朋好友頻繁往來,缺乏應對進退的練習機會,是家庭中禮貌教育最大的難題。

議事殿堂與媒體所創造的紛擾戲碼,也是形塑無禮社會的「最佳代表」。有趣的是,即使媒體上看起來爭鋒相對的政黨,「私底下在立院碰面,也會有禮貌的打招呼」。畢業於師範院校、曾五次被公民監督聯盟選為最佳立委的趙麗雲坦承,分秒必爭的發言結構,使立院許多打斷別人發言、爆發肢體衝突的無禮鏡頭,有不少是「演戲」、「不得不」的結構性因素,理性問政的過程,很難在媒體曝光,非理性才能「搏版面」。

學校內的品格教育,太偏向知識性學習。當學習單、檢核表成為推動禮貌教育的主要模式,就很難感動學生,「沒有感動,就無法產生自發性行為,」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系主任周平指出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秋玲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