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幼龍的慢養哲學:讓孩子沒有傷痕的長大〈書名〉
最近,該怎麼教養孩子的話題又熱起來了。虎媽的故事引發了諸多爭議,無論贊成或反對,我覺得他們都說得有道理。
前幾天電視播出虎媽蔡美兒當選《時代》(Time)雜誌百位最有影響力者之一的訪問。她看起來很開心、很興奮。其中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兩點是:她說這本書只是自己教養小孩的紀錄(這倒是真的。因為很多挫折與衝突她都照實寫下),而不是建議其他的父母都應該這樣教養小孩。更重要的是她說,如果時光倒流,再有機會教養小孩的話,她可能不會像書中那樣做了。
坦白說我有點驚訝,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聽錯了。她說這些話時還是笑容滿面,看不出有什麼感傷。其實也真的不必。回想一下,我們當中很多人真的就是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,甚或現在就是用虎媽的手法在帶小孩(可能沒那麼嚴厲)。另外一點值得思考的是,我們真的有勇氣、能放心的用另一種方式帶小孩嗎?例如,不那麼重視學業成績、沒進名校也沒關係。
其實我也不贊成過度的放任,小孩當然應該讀書、接受教育。我甚至認為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,才是最有福氣的。然而,數學成績是七十分或一百分真有那麼重要嗎?考取台大,或進了一所不知名的大學,真的會決定人的一生?
關於虎媽所引發的種種爭議,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是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辛格(Peter Singer),他說有一次在車子裡小女兒突然問他,「你希望我們將來長大以後比較快樂,還是聰明?」他一時竟不知怎麼回答女兒。試想,要是我們的孩子也這麼我們時,你的答案會是什麼?或者,把問題改得簡單一些:「爸媽,你希望我將來更快樂,還是成績更好 / 賺更多的錢?」你會怎麼回答?
恰如其分的關愛孩子
如果你選的是後者,原因並不難理解,因為我們很多人都是這樣長大的。但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小孩將來更快樂,這本書所提倡的「慢養哲學」一定能提供一些參考。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樣的,面對孩子,都有數不清的期待、操煩不完的心。只是這些「關愛」如果用的方法、時機不對,就會適得其反,讓孩子離父母愈來愈遠。我們家也和大多數的各位一樣,經歷過孩子叛逆、行為惡劣的階段。如今,孩子們都有不錯的成就,感覺像是我們家的慢養方式,有了豐碩的收割。讓我忍不住驕傲地想說:「孩子,是我一生最美的祝福。」
慢養,其實一點也不難。父母的角色除了告誡、禁止孩子哪些事不能做外,還要讓孩子知道哪些事要做,而且做了後會很開心;不求一時的效率,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,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;寧願在起跑點幫孩子找到成長的力量,不要追求一時的方法,反而輸在終點……看完這本書後,相信你一定也能做到。
很多研究調查顯示,我們與他人相處、共事的能力直接影響到未來的發展;懂得感恩、樂在溝通的人對生活的滿意度比較高。孩子長大後經常會面臨挑戰、挫折,需要更強的自信才能克服,因此,我們做父母的更應該幫忙小孩加強自信,學習溝通與人際能力。孩子一旦變得有自信、更快樂,通常也會喜歡讀書,更想上進,這不正是我們最樂見的嗎?
留言列表